当前位置:首页 > 短发 > 正文

怎么看待汉初三杰:张良、萧何、韩信亡命之徒可怕吗辟谣亡命之徒杀4人

  • 短发
  • 2024-09-01 22:36:31
  • 24
摘要: 各位网友好,小编关注的话题,就是关于辟谣亡命之徒杀4人的问题,为大家整理了1个问题辟谣亡命之徒杀4人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。怎么...

各位网友好,小编关注的话题,就是关于辟谣亡命之徒杀4人的问题,为大家整理了1个问题辟谣亡命之徒杀4人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。

怎么看待汉初三杰:张良、萧何、韩信

功成身退、自污求全、功高盖主:汉初三杰的不同人生>了局/strong>

张良、萧何、韩信,都是给刘邦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人,是汉朝的开国功臣,刘邦称他们三人为“三杰”,自认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不及张良,抚慰百姓张罗后勤不及萧何,行军打仗不如韩信。这三人因此也被人们称为“汉初三杰”,有很多成语的出处都和他们有关。

怎么看待汉初三杰:张良、萧何、韩信亡命之徒可怕吗辟谣亡命之徒杀4人 短发
(图片来自网络侵删)

张良、萧何、韩信三人,都是汉朝的开国之臣,辅佐刘邦打下下,但是三人的做人和结局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。

留候张良:功成身退

张良是汉初三杰里面唯一能够独善其身的人。也被称为三杰之首。张良少年时也是一个热血青年,曾经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,虽然没有成功,但张良也全身而退,勇气可嘉。传说张良曾拜黄石公为师,有着非常厉害的智谋,为刘邦经常出谋划策,是刘邦非常倚重的杰出的谋臣。张良不但智谋过人,也有着很高的情商,在封赏功臣、建都、保护太子等事情上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。他能够知进退,不贪心,谢绝了刘邦三万户的封赏,而只选择了留地,退隐于深山,而得善终。纵观张良的一生,他精于黄老之术,把道家功成身退的思想发挥的淋漓尽致,是个非常成功的人。

文终候萧何:自污>责备/strong>

萧何是汉初的丞相,也是汉初第一功臣,他帮助刘邦治理天下,在大臣中和民间都有很高的威望,刘邦晚年时对这样的萧何很不放心,萧何为了保命,无奈之下之后做出自毁名声的事情,才令刘邦对他的猜疑稍减。萧何也信奉道家的黄老思想,主张无为,但是终归没有像张良那样功成身退。萧何的后代里也有很多人做了丞相,这又是后话了。

齐王韩信:功高盖主

韩信在汉初三杰里,是最让人唏嘘的一个人物,他少时忍胯下之辱,后来东征西战,为刘邦得到天下立下了不可一世的功劳,也正是这份功劳太大,而韩信处事又不拘小节,是他日后遭到杀身之祸不可忽视的原因,所谓功高盖主,正是韩信的写照。韩信的一生,由萧何举荐给刘邦,建功立业,萧何也曾月下追韩信,留下一段美传,但是韩信身死也是由于萧何的计谋。正是:“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。”

本文为作者“一路伴你看天下”原创作品,欢迎个人评论和转发。欢迎对我加关注,我们一起去探寻更多好吃好看好玩的东西。

(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)

张良、萧何、韩信,汉初三杰,一个善谋,一个善治,一个善战,都是秦末汉初最杰出的人物。

然而,不同的心性有不同的表现,不同的表现有不同的遭遇,不同的遭遇有不同的结局。

皆为人杰,但善谋的知道进退,善治懂得取舍,他们都得以高位善终,唯独一个善战的,不知进退,不懂收敛,最后自取其祸。

善谋的人,有的善于谋天下,却不知谋个人,往往结局不好。但张良作为谋圣,既知谋天下,也知谋自己,所以他得以善终。

张良是一个谦让的人。前201年,灭了项羽的刘邦得了天下,自称皇帝,是为汉高祖,随后大封功臣,封了20多人,包括萧何、曹参、周勃、樊哙、夏侯婴、灌婴等等。

不但这些人,还有一大群封了侯但认为封小了的,以及想封侯而没封的,更是不停的吵吵嚷嚷,吵了一年多时间,只有陈平,一声不响,站在一边,静静的。刘邦没忘记他,让他自己挑选齐地三万户,要封他万户侯,但张良不要,他只要一个小小的留地,所以,张良封了留侯,虽然留侯很小,但张良因此而命很长,实现的富贵终老。

萧何的功劳,在刘邦的眼里是第一的,尽管如此,但萧何一路也不容易,经常遭到刘邦的猜疑。

楚汉战争开始,刘邦东征,萧何坐镇后方,源源不断地为在前线战斗的刘邦补给兵力粮草,但如此拼命,刘邦却对萧何起了猜忌。刘邦与项羽相持于京索时,战斗激烈,刘邦却特派使者回关中,再三“慰劳”萧何。表面慰劳,实则试探。萧何在谋士的指导下,将兄弟子孙侄中能够打仗的人全部打发到刘邦军前效力,危机才迎刃而解。这是刘邦第一次起疑。

刘邦后来还有第二次疑、第三次起疑,刘邦厚赏萧何,萧何又在召平的建议下,全部辞掉,还捐出全部家财,作为军费,刘邦才初步打消猜忌,后来为了消除刘邦的猜忌,萧何甚至违心的强买民田、民宅,放高利贷,自损形象,才终于彻底消除刘邦的怀疑。

你看萧何功劳虽大,但为了自保,他又是多么的殚精竭虑。

而韩信就不同了。韩信居功自傲,齐地还没完全平定就伸手向刘邦要求封齐王,可当时刘邦正与项羽打得不可开交,正是最不开心的时候,故让刘邦很恼火。项羽死后,刘邦要剪除项羽残部,韩信却鬼摸了脑壳一样,收留了项羽手下大将钟离昧,这就是路线问题了。

人家张良、萧何本来功劳很大,为自保还要如此用心,你韩信不但不用心,还做一些脑壳进了水的事情,除了“兔死狗烹”的因素外,从主观上来观察,韩信真有点找死的味道。

首先我们要理解汉初三杰的称谓是从哪里来的,刘邦在平定天下之后和群臣们饮宴,他在会上提出了自己能够得天下,是因为得到了汉初三杰的帮助,并且自己能够知人善任、从谏如流,所以才得了天下。而项羽身边只有一个范增,还不能信用重用,因此才会失去天下。

那么对于我们来讲,该如何看待汉初三杰呢?在我看来,汉初三杰名不副实,对他们评价太高,很多人把他们三个人吹上了天,但他们三个真有那么强大吗?萧何不过是沛县的一个小吏,靠着和刘邦相互勾结卖官,才在丰沛集团里混到了所谓领袖的位置。为什么除了刘邦之外,只有萧何在丰沛集团中才有巨大的影响力?那是因为这个集团里的大多数人,都得到过他的恩惠,连马夫夏侯婴都因为刘邦和萧何的缘故,而得到了沛县县吏的位置。在大秦帝国之中像萧何这样的小吏何止千万,你说萧何能力突出,被上风考察的官吏赏识要推荐他到中央做官,但是萧何这样条件的人可不止他一个,萧何之所以不去,是因为他的沛县混的顺风顺水,在沛县这个地界也算是个鸡头,何苦到上面去做个凤尾,永远没有出头之日呢?毕竟再往上走已经不是能力而是资源的问题,丰沛之地就是萧何的资源,他离开了这个地方,恐怕很多事情都玩不转,也没有人会去信用他了。

萧何是有自知之明的人,他知道什么地方更适合自己发展,适合自己成长,因此他不会贸然离开丰沛之地。更何况在这个地方有一个他非常看重和赏识的人刘邦,在他看来,刘邦这个泗水庭长尽管在常人眼里是个市侩之人,但在他眼里却是个志向远大的人。秦末天下皆反,刘邦顺势而起成为沛公,而萧何则成为刘邦身边最重要的人物,靠着刘邦得天下,萧何也成为大汉丞相,一人之下万人之上,大汉权力有其三:其一汉天子刘邦;其二吕雉代表的吕氏外戚势力;其三就是以萧何为首的丰沛功臣集团。

接下来说是谋圣张良,张良试不过是韩国一位贵公子,因韩国灭亡家道中落,从而对秦无比的愤恨,连弟弟死了也不去安葬,而是把所有的力量和钱财都用来反秦,收买刺客采取暗杀的手法,行刺秦始皇嬴政。但在博浪沙的刺杀行动却没有成功,张良成为全国通缉的罪犯,他在下是靠着家里积累的财富做起了任侠,想收买那些反秦义士和亡命之徒,继续图谋反秦大计,但是没有兴起什么风浪,反而如丧家之犬,被秦人搞得无处藏身,直到他遇到了刘邦。刘邦看中张良,并不是因为他的能力,而是因为他的出身。因为刘邦自己根基浅薄,并没有好的资源,他尊重张良这样的六国没落贵族,是为了拉拢六国没落贵族对自己的支持,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,去灭秦,去对抗项羽,这才是刘邦的真正目的。至于张良所谓的刘邦这个人不是凡人,能听懂自己所说的兵法,这不过是互相帮衬,相互成就而已,聪明的人总懂得互相成就对方,进而达成自己的目的,而并不是损人利己。只懂得损人利己的人,不是聪明人而是小人,而通常小人的结局都不会太好。

张良也是有自知之明的人,在刘邦得天下之后,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会成为自己的负担,于是他主动退出所谓的权力之争,伺机而动,直到吕雉强迫他出山的时候,他才表现的很无奈的出山帮助吕雉。实际上他不过是左右逢源,谁得势就依附于谁罢了,这才是乱世中生存的秘诀,而绝不是明哲保身功成身退,他这样的人想退也是无法退得了的。

接下来说说兵仙韩信,很多人对韩信很崇拜,认为韩信用兵如神,一生中并没有吃过败仗。又说这刘邦这个人嫉贤妒能,如果留着韩信的话,恐怕就不会有败于匈奴被迫和亲的惨剧了。但在我看来,韩信之所以能够封神,很大原因在于初期并没有与项羽直接对抗,而在正面战场与项羽对抗的一直是刘邦,韩信的重要作用是率领汉军扫清其他的障碍,进而让项羽越来越陷入孤立。而最后垓下之战中,项羽所率领的楚军人马只有十万,韩信统领的诸侯联军则数倍于楚军,且士气高涨。楚军则处于内无粮草、外无救兵的境地,几乎处于绝境,不要说项羽,就算任何一个人统领楚军都不可能反败为胜。且韩信的击败陈馀和赵王歇的时候,得到了李佐车这样的人,李左车是战国名将李牧之后,其军事水平很高,如果陈馀当初采纳李左车的建议,恐怕就不是韩信获胜而被擒了。后来韩信破齐灭燕,都是因为采纳了李左车的谋略。

韩信恃才傲物年纪又轻,他最强的能力又是军事指挥能力,这种能力对任何统治者来讲都是威胁,因此刘邦不可能容得下他,吕雉更不能放过他。

世人只说汉初三杰能力超强,无人能出其右,刘邦得到他们的帮助才得以天下。但往往不会想到,正因为有了刘邦,他们才能成为汉初三杰。

一个人的历史,一家之言。

到此,大家对辟谣亡命之徒杀4人的解答时否满意,希望辟谣亡命之徒杀4人的1解答对大家有用,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。